二、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1)西汉①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②措施:汉初采取郡国并行制,后来地方王国势力逐步强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学&③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2)唐朝①措施: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其在政治上享有较大自主权,发展为割据势力。②影响: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①措施:宋朝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从“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三方面着手,分散地方权力,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措 施 |
军事 |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
行政 |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
|
财政 |
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
|
影响 |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
②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官僚机构的臃肿和军队的扩充,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
①措施:元朝统治者在地方建立行省,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②作用: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汉至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1)汉朝
①措施: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亲信,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即内外朝制度。
②作用: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3)唐朝
①措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②作用:使相权一分为三,既相互牵制,又相互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4)宋初
①措施:设中书门下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作用:相权被分割,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5)元朝
①措施: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考向一 早期政治制度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2018年安徽芜湖高三检测)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职业军队取代了兵农合一的民兵B.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C.分封制的崩溃和郡县制的兴起D.儒家的教育忽视军事
【参考答案】C

考向二 全面理解秦朝皇帝制度及中央官制
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郡守——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这反映出秦汉时期A.封建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B.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C.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D.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参考答案】B

考向三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1)实行基础
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
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A.统治疆域的扩大B.北方经济的衰落C.中央集权的加强D.政区细化的趋势
考向四 秦至元中国古代中央官制演变的特点
中央机构日趋完善并形成严密的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君权加强,相权被削弱,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宋史·职官志(一)》记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该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A.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
B.北宋效仿唐朝的中央官制
C.北宋初期相权限制了皇权
D.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做法
【参考答案】D
1.西周时期官吏主要由贵族充任,各有封邑、禄田,无俸禄。春秋末开始出现实物俸禄,至战国逐渐形成以粮食等实物为俸禄的制度。俸禄制度的出现说明
A.官僚品级制已逐渐形成
B.士阶层受到诸侯重视
C.贵族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D.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
2.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3.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4.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不一。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史记》中有关早期分封制的记载
A.属于研究上古时期历史的原始史料
B.是司马迁对上古时期历史的杜撰
C.为研究上古时期历史提供某些借鉴
D.比近代以来的学者说法更为可信
5.秦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每郡设监郡御史一名,是中央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府在每郡设置的派出机构,其职责主要在于监察一郡地方官吏。此后,这种派出管理制度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一制度
A.削弱了地方权力
B.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6.秦朝修建都城咸阳,把渭河比作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四周有许多通道,形成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在本质上反映当时
A.神化皇权
B.皇权至上
C.皇帝独尊
D.具有“天人感应”思想
7.唐玄宗天宝初年,设置十节度使,节制边疆军事力量(其分布见图),由图可知,此时
A.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疆域扩大推动行政制度变革
C.节度使重在保障边疆安全
D.节度使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
8.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一词出现甚早,意为节制调度,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实为临时委派的行军总管;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行军总管开始演变成地方大军区军事长官。节度使设置的变化
A.反映了募兵制的瓦解
B.目的是增强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
C.促进了唐王朝长治久安
D.阻碍了唐王朝的进步与发展
9.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表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
宰相人数 |
|
北宋(71) |
南宋(62) |
|
高级官员 |
20 |
8 |
中级官员 |
15 |
10 |
低级官员 |
12 |
8 |
无官职记录 |
24 |
36
|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4.(2016年上海卷)《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参考答案
【考点冲关】
1.【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封邑、禄田是古代帝王分封给贵族的土地,是分封制的体现,实物俸禄制的出现说明分封土地充当俸禄的分封制瓦解,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官僚品级制,故A项错误;俸禄制度与士阶层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王室权力的变化,故D项错误。
2.【答案】D
3.【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影响力减弱,故A项错误;材料“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被下级对上级的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家学说,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政体形成于秦朝,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诸侯咸来宾从……咸尊轩辕为天子”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时代出现了诸侯从属于天子的早期分封制的政治现象,表明了早期国家制度萌芽的出现,可见《史记》中的这种记载为研究上古时期历史提供了某些借鉴,故选C。《史记》所记载的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的现象,不属于原始资料即第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B、D两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明显错误,故排除。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材料反映了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基础上,又在每郡均设立了一名监郡御史,代表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府监察一郡的地方官吏,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A项不能反映实质性问题,D项突出皇帝在国家各项事务的核心地位,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无独立性,故B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咸阳宫居中”“众星拱辰”“屏藩帝都”反映了皇帝地位的尊贵,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A、D;皇权至上表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玄宗设置十节度使,节制边疆军事力量,有利于保障边疆安全,故C项正确;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在图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疆域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节度使的权力,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募兵制的瓦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根据材料“为了加强边疆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可知B项正确;节度使权力扩大,后来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最终唐朝被藩镇所灭,排除C项;“阻碍了唐王朝的进步与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答案】B
【直通高考】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后半期的藩镇状况。表格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四种藩镇类型的赋税供纳状况,不涉及其与朝廷财政的对比,无法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故A项错误。不能仅根据中原型藩镇的兵额与功能中“驻重兵防骄藩”就推断出这一时期的藩镇彼此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属于片面推断,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反而愈演愈烈。藩镇容易造成割据政权,不利于维护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表格中四种藩镇功能各不相同,分别属于河朔割据型、中原防御型、边疆防御型和东南财源型。后三者中,东南藩镇,从财政上支持朝廷;边疆藩镇,保证了唐朝不亡于外敌;中原诸镇,遏制了河北割据藩镇。他们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使唐朝的统治又较安稳地维持了一百多年,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内容。材料反映的是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提及其职权扩大的相关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官员晋升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改为了凤阁、鸾台,且低等级的官员可以参与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这些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凤阁、鸾台及其宰相数量的增加,没有体现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加强,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C。
3.【答案】B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含义。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的《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