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2.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1)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确立,社会稳定。
(2)对外殖民扩张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3)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国内外)。
(4)各行业的技术革新热潮。
3.进程
首先开始于纺织业(标志是“珍妮机”的问世)→冶金、采矿和交通运输的技术革新→蒸汽动力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火车和汽船)→向欧美大陆的扩展(18世纪末19世纪初)。
4.影响
(1)经济上,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业时代到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地理结构和分布,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政治上,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到19世纪中期);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关系变革,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产生。学#
(3)外交上,改变了世界形势,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了全球化时代。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1.时间:19世纪中后期。
2.特征:同时在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的技术革新热潮。
3.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4.主要成就
(1)电力的广泛使用。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炼钢技术的改进。
(5)电讯技术发展迅速。
5.影响
(1)发电机等电气的发明和使用,使机器使用更加普遍,并且推动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
(2)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
(3)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考向一 两次工业革命的区别
类别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
时间 |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期 |
19世纪中后期 |
|
标志 |
蒸汽机的发明 |
电力的广泛应用 |
|
政治前提和条件 |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条件:①资本——殖民贸易、掠夺带来巨额财富;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 ③技术——手工工场生产技术的积累; ④市场——海外市场广阔(直接动力) |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条件:①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掠夺; ②劳动力——城市化使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工人素质提高; ③技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 ④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
|
概况 |
动力 |
蒸汽动力 |
电力、内燃机动力 |
能源 |
煤炭 |
电、石油 |
|
主要发明 |
珍妮纺纱机、火车、汽船 |
汽车、飞机、远洋轮船 |
|
特点 |
科技结合 |
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
科技发明大多来源于科学家的实验,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
发展进程 |
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扩展到法、美、德等国 |
在欧美几个发达国家同时展开,规模更大,发展也更迅速 |
|
侧重部门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工业布局 |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
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
|
影响 |
生产力 |
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蒸汽时代” |
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电气时代” |
经济结构 |
以轻工业为主导 |
以重工业为主导 |
|
生产组织 |
工厂制 |
垄断组织 |
|
政治制度 |
欧美主要国家进行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
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
|
社会结构 |
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
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权
|
|
经济思想 |
自由主义取代了重商主义思想 |
垄断资产阶级操纵国家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
|
世界市场 |
加快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
殖民方式 |
以商品输出为主,强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以资本输出为主,强占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
|
世界经济格局 |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
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英国经济霸权 |
从15世纪末开始,人类的全球化进程拉开序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1)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答案】(1)内在动力: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完成中央集权);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学%
影响: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2)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技术革新建立在生产经验基础上;
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科学成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技术手段;列强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第(1)问,依据材料一“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 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结合所学概括出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即建立高效行政机器,对黄金的渴求,热衷传播天主教,科技的进步;依据以上材料信息的理解,根据整体史观的理论及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包括打破世界各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
第(3)问,依据材料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和作用,包括物质基础、技术条件、主要方式等。
考向二 近代以来主导世界市场的国家
(1)16世纪,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葡萄牙占据世界贸易的主导地位。17世纪的荷兰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海外贸易,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海上霸权止于英国的崛起。
(2)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英国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确立“日不落帝国”的地位,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占据了主导地位。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从一战后至二战前,英美几乎共同主导世界市场。
(4)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主导世界市场,形成了有利于美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
(5)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逐渐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但直到今天美国仍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1870~1900年间,英国的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但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从三分之一降到五分之一。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工业革命产生和发展进程不一致
B.英国失去了殖民霸主的地位
C.新兴国家的兴起改变了经济格局
D.英国坚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答案】C
考向三 工场制度、工厂制度和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 |
工场制度 |
工厂制度 |
垄断组织 |
|
区别
|
时期 |
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 |
工业革命时期 |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生产手段 |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 |
以机器大生产为基础 |
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率 |
|
规模 |
相对于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规模较大 |
相对于工场手工业,规模较大,工人集中 |
垄断组织是通过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或强强联合形成的,规模空前强大 |
|
影响 |
成为城市手工业作坊和家庭手工业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形式 促进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
|||
联系 |
①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 ②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③工场手工业为工厂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经验,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
学者在《第三次浪潮》中谈到:“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
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
D.垄断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和扩大经济规模的需要,出现了股份制和公司制等经营方式,可见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垄断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故选D。A、B、C项所述均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特征不符,故排除。
1.1650—1749年,英国小麦价格下跌33%,工业品价格下跌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A.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经济衰退
B.工资增长致使技术创新乏力
C.贫富差距拉大加剧社会矛盾
D.经济状况呼唤传统产业变革
2.下表为1759~1818年英国工人生活费和工资指数变化表(以1850年为100)
该表反映出当时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3.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在《欧洲经济发展》中写道:“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该看法
A.批评了欧洲中心论
B.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意义
C.贬低了亚非拉地区的贡献
D.说明了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4.下表反映了1786年至1830年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单位:磅)。据表可知
项目 |
1786—1790年 |
1796—1800年 |
1806—1810年 |
1816—1820年 |
1826—1830年 |
美国 |
100 |
22,480 |
107,500 |
166,310 |
433,800 |
巴西 |
5,000 |
10,670 |
32,500 |
55,760 |
60,850 |
西印度群岛(英属西印度殖民地) |
45,000 |
32,890 |
32,830 |
23,800 |
12,940 |
地中海地区 |
13,000 |
17,250 |
2,590 |
1,030 |
16,100 |
东印度群岛 |
500 |
8,310 |
25,870 |
93,710 |
55,720 |
其他 |
— |
1,770 |
1,000 |
10,970 |
2,860 |
总计 |
63,600 |
93,370 |
202,290 |
351,580 |
582,270 |
——王璨《1700—1830年曼彻斯特棉纺织贸易》
A.英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B.美国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其他地区
C.拉美地区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
D.技术革新扩大了英国对原料的需求
5.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A.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开创了精细生产分工的模式
C.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6.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的变化
7.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这表明
A.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变革
B.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瓦解
C.资本主义农场开始建立
D.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
8.如图名为《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骑自行车的妇女》,图中的现象可以说明
A.工业革命增强妇女经济和社会的独立
B.宪章运动促进了男女平等观念的产生
C.女王执政提高英国上层妇女社会地位
D.议会改革有利于中下层妇女参政议政
9.19世纪最后三十年间,德国煤炭,钢铁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工业总产值超越所有的欧洲国家。德国经济实现这一跨越式发展的原因是
A.民主政治日渐成熟完善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广
C.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D.帝国成立扫除主要障碍
10.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的卡内基钢铁公司垄断了美国的钢铁市场,钢铁价格从1870年的每吨100美元跌到1900年的每吨12美元。钢铁价格下降从本质上反映了
A.垄断组织控制产品生产与价格
B.大生产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C.世界市场形成使经济交流便捷
D.电气时代改变人类生产活动
11.19世纪末意大利诗人马利内蒂提出未来主义,提倡无政府主义,提倡杀生和破坏,叫嚷要烧掉一切图书馆和博物馆,扫荡从古罗马以来的一切文化遗产,以绝对而彻底的方式否定过去。在宣言中写道“烧毁博物馆,抽干威尼斯运河”,“我们宣布,世界的光辉正因一种新的美而增强,那就是速度之美”。该主义产生的背景是
A.工人运动有助于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B.革命后民主共和制度在欧洲普遍建立
C.工业革命后工业所展现的速度与能量
D.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促进人类思想解放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初圈地是以皇帝下诏的合法形式进行的。为满足满洲贵族和八旗官兵对土地的需求以及随清军入关的东北境内其他民族对土地的需求 ,“圈地自此始”。……到1666年,全国约圈地167 000顷,总数达227 000顷,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到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下令“ 嗣后永不许圈” , 圈地正式告终。
材料二 英国的圈地运动到18世纪进入到议会圈地阶段,随着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农民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存和生活,被迫四处流浪。
——摘编自《英国圈地运动和清初圈地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初圈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初圈地和英国圈地运动的异同。
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2.(2018年江苏卷)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3.(2018年天津卷)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参考答案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题干比较了价格下降与工人工资增长,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故A项错误;题干中“缺乏人手的抱怨”,说明需要机器解决劳动力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贫富差距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比较了价格下降与工人工资增长,资本家利润下降,“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结合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故D项正确。#网
2.【答案】B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根据材料可以判断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推崇欧洲中心论,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影响欧洲工业化的因素,而并非工业革命的意义,也并未体现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B、D两项排除;从材料信息“‘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可知作者认为亚非拉地区对于欧洲工业化作用较小,贬低了亚非拉地区的贡献,故答案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材料中反映的是海外各地输入英国的棉花的数量,不是英国的棉布外销,也未涉及美国的工业化,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拉美地区大量的棉花输入英国,只能说明拉美地区成为英国工业生产的重要的原料产地,未涉及英国对其殖民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反映的时间可知,当时处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所以应是工业革命随着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故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手工工场就已经实现了劳动力的集中生产,故A项错误;古代手工业就已经有精细生产分工的模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和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制度有利于机器生产的普及,故C项正确;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福特公司首创,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材料说的是铁路标准时间的改变,推动美国大多数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开始采用标准时间,说明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A、B两项,故排除;材料与科学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
7.【答案】A
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图片反映了妇女由家庭主妇到走出家门,结合图片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增强了妇女经济和社会的独立,故A项正确;宪章运动是争取普选权的运动,反映了工人阶级参加国家管理的要求,与男女平等观念无关,故B项错误;此时的女王已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无法提高上层妇女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此时的议会改革是工业资产阶级获得参政权而不是中下层妇女参政议政,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后期德国经济与政治的发展。材料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初之前的30年间,德国的工业总产值超越所有的欧洲国家,其中煤、钢产量跃居欧洲第一、化工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此时期德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在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分裂割据的状态,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其经济发展扫除了障碍,故选D;德国统一后,保存着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故A项错误;B、C两项的说法均出现于二战后,故排除。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材料中美国钢铁业出现垄断,导致钢铁价格下降,说明大生产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故B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象,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世界市场的形成,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电气时代对人们生产活动的改变,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材料中19世纪末意大利诗人马利内蒂提出了未来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提倡杀生和破坏,主张以绝对而又彻底的方式否定过去,突出世界的光辉在于出现了新的速度之美,可见该思想产生的背景是两次工业革命后工业发展所展现的速度与能量,故选C。A、D两项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民主共和制度没有在欧洲普遍建立,故B项错误。&网
12.【答案】(1)特点:以国家诏令方式展开;满足满洲贵族与东北境内其他民族对土地的需要,圈地数量大;持续时间长。
影响:破坏了农业生产;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
(2)同:都在政府组织下进行;均存在暴力行为。
异:清初圈地运动是为了满足满洲贵族与东北境内其他民族的需求,而英国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清初圈地运动破坏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英国圈地运动则推动农业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
12.【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开展的方式、目的、持续的时间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从对农业生产、社会矛盾方面来分析。
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相同点,都是在政府组织下进行;均存在暴力行为。不同点,从推行的目的、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方面来分析。
【直通高考】
1.【答案】B
2.【答案】B
【解析】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3.【答案】D
【名师点晴】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提高,欧美各国纷纷开展工业革命,不断增加科研投入,促进了科技水平提高。此题强调了工业革命的出现、不断扩张、重视科研便于提高生产力等内容,通过英国与欧美其他后起之国的比较,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力,试题没有直接考查,而是通过比较,逆向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