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基本概念
a.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b.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c.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②单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③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④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
(2)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决定因素: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①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②隔离
a.两种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b.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③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出现生殖隔离。
5.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形态相同,鸣声的强弱和频率不同,交配只在发生同一鸣声的种内进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蟋蟀之间的鸣声属于物理信息,物理信息只能来自生物B.红蟋蟀中出现了新基因,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属于同一物种
D.若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之间形成杂交种,则一定是可育的后代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或生物,A错误;红蟋蟀中出现了新基因,则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红蟋蟀、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鸣声的强弱和频率不同,交配只在发生同一鸣声的种内进行,说明它们之间不能交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C错误;滨州蟋蟀和富尔顿蟋蟀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形成的杂交种是不育的,D错误。
解题必备
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项目 | 物种形成 | 生物进化 |
标志 | 生殖隔离出现 |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
变化后的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 属于不同物种 | 可能属于同一个物种,也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 |
二者联系 | (1)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后才能形成新物种;
(2)生物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发生了生物进化 |
1.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B.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因此生物的进化也是定向的
D.某种抗生素长期使用药效下降,这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
3.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敏感,将它接种到青霉素浓度为0.1单位/cm3的培养基上,大多数菌株死亡,极少数菌株能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菌株经过不断选育,最后可以获得能生长在青霉素浓度为250单位/cm3的培养基上的细菌品系。据此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抗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过程中能将抗青霉素的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B.在此过程中,青霉素起到了定向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异的作用C.在此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D.能在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品系发生的变异是染色体变异
4.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7.如图甲、乙是不同进化类型示意图,a、b、c、d表示不同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经历了从地理隔离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B.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在于二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C.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
D.判断d物种是否是不同于b物种的新物种的方法是观察两个物种的生物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10.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如图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1.(2018·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12.(2018·浙江卷)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13.(2018·海南卷)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4.【答案】C
【解析】基因重组不会产生新基因,A′基因突然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基因突变,A项错误;题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属于同一物种,体现了生物的基因多样性,B项错误;由图可推测,种群1所处地区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理由是其中的黑身个体数目较多,C项正确;由于两个种群之间能突破地理屏障进行基因交流,若干年后,这两个种群不会具有生殖隔离,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麦维尔角地区的所有壁虎不一定能够构成一个生物种群,A项错误;若两种壁虎能够杂交,并且能产生可育的后代,才表明这两种壁虎是同一个物种,如果两种壁虎能够杂交,但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则说明两种壁虎存在生殖隔离,B项错误;已知两种壁虎具有不同的性状特征,适应不同的环境,可推知这两种壁虎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有的相同,有的不同,C项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A错误;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进化了,B错误;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由图示的过程可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正确。
7.【答案】A
【解析】核酸分子的结构和蛋白质种类存在物种差异,可利用核酸分子杂交或分析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种类等手段来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A正确;a、b是两个不同的物种,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海豚和鲨鱼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外表相似但亲缘关系较远,能用图乙表示,C错误;甲、乙两图中物种进化的方向不同,这是特定的自然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结果,说明了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D错误。
8.【答案】B
9.【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物质a进化成b、c两个物种的过程先经历了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A项正确;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移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说明它们之间的基因库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导致二者之间已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即形成了生殖隔离,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物种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则该物种一定在进化,C项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判断新物种形成的条件有两个:在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并且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D项错误。
10.【答案】(1)种群
(2)C、D 物种多样性(新物种)
(3)不是
【解析】 (1) A湖中的所有鳉鱼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说明是同一物种,因此A湖中的所有鳉鱼构成的是一个种群。(2)由于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个体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所以A、B两湖的鳉鱼产生了生殖隔离;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C、D两湖的鳉鱼还是同一个物种,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体现遗传多样性的是C、D湖的鳉鱼;A、B湖中鳉鱼的进化历程表明物种多样性(新物种) 的形成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3)甲、乙水草杂交,可产生三倍体后代,三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联会出现紊乱,不能产生后代,因此甲、乙水草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
11.【答案】A
【解析】群体中的近亲携带相同基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近亲繁殖可以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A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大多数是有害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大量的选择材料,B错误;某种群生物产生新基因后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说明生物进化了,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C错误;虽然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群体数量较少,因此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可能会发生改变,D错误。
12.【答案】C
13.【答案】B
【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若两个种群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即两者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则两个种群属于不同物种,B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