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在君主立宪政体下,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
(2)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法律上赋予国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3)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内阁权力逐步扩大。
2.影响
(1)维护了政局的稳定:《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长期以来议会与国王的争斗趋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17、18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拓展海外市场,保护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扩大了对外殖民扩张: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世纪中期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相对宽松的环境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等。
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1.1787年宪法
(1)内容
(2)基本原则
①联邦制原则:即“联邦与州分权”的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
②分权与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并对选民负责。
(3)多角度评价1787年宪法
①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了示范作用。
②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使美国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网
③从历史局限性看:它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经后来修正,得以恢复)。
2.两党制
(1)形成: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2)特点
①两党制与总统制相结合。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国会也形成两党对垒的局面。
②两党制组织结构松散,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
(3)本质:两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都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4)作用:两党的存在起到相互监督之效,限制当权政党滥用权力;两党轮流执政,调整政策,有利于满足民众的某些需求,缓解阶级矛盾,从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三、法、德两国代议制的确立
1.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历程
(1)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①大革命爆发的背景
根本原因 |
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
直接原因 |
尖锐的阶级对立 |
革命条件 |
财政危机的加剧 |
理论准备 |
启蒙思想的宣传 |
②革命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
③发表《人权宣言》
a.政治原则:天赋人权原则;法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自由原则。
b.历史意义: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改变法国封建制度和社会不平等状况的强烈政治愿望;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精华,把资产阶级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网
④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和处死国王路易十六(1793年初)。
⑤雅各宾派的分裂和“热月政变”(1794年7月)——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结束。
(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①历史背景:法国大革命结束后,政局动荡不安,保皇派与革命派斗争激烈。
②确立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③1875年宪法的内容
④1875年宪法颁布的意义
a.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b.是工业革命完成后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德国:1871年宪法的颁布
(1)颁布时间:1871年4月,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
(2)宪法的内容
①确立了德国的联邦体制。
②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德意志皇帝为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对外政策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3)对宪法的评价
①局限性
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②进步性
帝国的成立和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考向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制、法国总统制
与德国君主立宪制之比较
项目 |
英国君主立宪制 |
美国总统制 |
法国总统制 |
德国君主立宪制 |
国家元首 |
国王 |
总统 |
总统 |
皇帝 |
元首产生方式 |
世袭
|
选举(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
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
世袭
|
元首任期 |
终身制 |
任期制 |
任期制 |
终身制 |
元首实权 |
无 |
有 |
有 |
有 |
政府首脑 |
内阁首相 |
总统 |
总统 |
帝国宰相 |
政府产生方式 |
议会中多数党派领 袖担任 |
总统任命 |
总统任命 |
皇帝任命 |
国家权力 中心 |
议会 |
总统 |
参众两院 |
皇帝 |
行政权 |
内阁首相 |
总统 |
总统 |
宰相和皇帝 |
政府首脑与议(国)会的关系 |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关系 |
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与国会互相制约 |
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众议院 |
议会权力很小,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 |
立法权 |
议会 |
国会 |
议会 |
名归帝国议会,实、 在皇帝 |
确立标志 |
1689年《权利法案》 |
1787年宪法 |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
特点 |
君主虚位,议会 至上 |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
议会共和、相 互制衡 |
军事封建、皇帝权重 |
2.英、美、法、德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的历史特征
(1)英国
①英国的制度演变体现了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2)美国
①联邦制、分权制衡、民主的原则是美国宪法的主要特征。
②美国通过战争与法律的形式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3)法国
法国共和制与君主制的斗争异常激烈。
(4)德国
①德意志帝国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②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不完善、不彻底的代议制。
【典例引领】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联合王国面临分裂危机,此前有
些英国国会议员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
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因为
A.英王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根据英国法律,女王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立场
D.即便独立,女王还是苏格兰国家元首
【参考答案】C
考向二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代议制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2.概况
(1)理论依据
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引下,西方思想家先后提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分权学说(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学说等,成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网
(2)建立方式
以英国为代表,先激进(资产阶级革命)后温和(“光荣革命”);以美国和法国为代表,采取了激进的革命方式;以德国为代表,采取了温和的改革方式。
(3)体现的原则
①法制原则
都以立法的形式来确立政治体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
②权力制衡原则
立法与行政、司法分离,如英国的议会与内阁是立法与行政的制衡,美国的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是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权与制衡。
3.历史作用
(1)代议制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具有民主精神,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这一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封建势力的复辟,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列举了宗教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该法案内容
A.标志着美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B.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使美国联邦制得以确立
D.是对《邦联条例》的有效补充
【参考答案】B
1.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缺少主见,一件事已经说好了,一旦出现另一种意见,她立刻就会改变初衷,接受新的建议,这使大臣们难以与她打交道。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这一习惯开创的先例是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国王任命首相领导内阁
C.内阁所有成员对国王负责
D.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
2.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说:“与古典政治中借助广场集会把民众聚集在一起,从而驱使他们按要求行使权利的做法一样,当代的英美政治,则是借助出版业控制民众。”以下最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A.批评英美出版业为资产阶级服务
B.认为英美政治缺乏言论自由
C.揭示出政治只是统治阶级的专利
D.抨击英美政治左右人们思想
3.1694年,英王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较为多数的党派。不仅如此,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这表明英国当时
A.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B.国王仍握有较大权力
C.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
D.君主专制未根本改变
4.18世纪中期,英国逐渐形成了一些惯例,如“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等。这反映当时英国
A.缺乏对公民权利保护
B.是政治妥协的产物
C.最终确立责任内阁制
D.向程序性民主迈进
5.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如果是由一个无足轻重或弱小的州或邦联提出的话,就会被认为不满意而加以拒绝。”此观点旨在说明
A.建立联邦政府能适应国际形势
B.邦联政府阻碍了国家政治独立
C.美国面临严重的国外势力威胁
D.美国正处于国际社会的孤立中
6.据统计1789—1998年,遭美国国会众议院弹劾、参议院审判的文职官员共有16人,其中总统2人,内阁部长1人,参议员1人以及法官12人。其中有7人(全部是法官)被审判定罪并被免去公职。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不利于维护司法的独立性
B.体现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
C.违背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
D.体现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
7.在华盛顿纪念塔内的一块中国人赠送的石碑上,有这样一段文字:“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浸浸乎三代之遗志。”碑文对华盛顿的贡献最为赞赏的是
A.雄才伟略胜过了许多中国人
B.发表《独立宣言》
C.创立了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D.领导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8.1776年制定的《邦联条例》规定:设立一个国会,每个州都可派若干代表参加。每州不论人口多少,都在国会中有一票表决权。该条例授权中央政府处理外交事务、宣战、管制货币铸造、确定度量衡标准、举债借款、建立邮政系统、筑路、以及征募陆军和海军,但上述权力不是专有的;每个州都可以做这些事情。这些条例的规定体现了
A.邦联至上的原则
B.分权制衡的思想
C.人民主权的特点
D.州权主义的泛滥
9.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教科书编者在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并要求学生论述“人民主权的共和国优于王权无任何限制的专制王朝”“自1870年起,共和政府就是法国合法且永久的政府”。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
B.学校不能教封建社会历史
C.反对专制成为社会共识
D.政府强化国民共和意识
10.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A.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
B.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C.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11.德意志帝国的中产阶级认为,“为了在这个社会中维护和巩固内部和平,无偏见地解决由于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所引起的暴力问题,一个强大的、超越社会对立之上的王权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表明当时德国
A.君主政体得到各阶层拥护
B.资产阶级放弃了民主诉求
C.权威统治有其时代合理性
D.王权中立消解了阶级冲突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革命之所以“光荣”,就在于它完成了1640年以后未能完成的任务,只不过使用了另一种手段……尽管英国以后的政治历程仍然是曲折的,但正是“光荣革命”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
——摘编自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材料二 战争失败后,君主专制主义者在是否设单一候选人的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争吵使得那些支持共和政体的人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可谓应时而生:这是一个有着强大的立法机构的自由主义国家,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
——摘编自(美)菲利普·J.阿德勒、兰德尔·L.波韦尔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871年宪法是一部照顾各种势力利益的妥协性宪法,是在考虑各邦原统治者利益、资产阶级自由派关于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以及普鲁士的霸权等主要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该宪法有关行政机构的设置、政治体制的架构等,皆可从以上三大因素中找到根据。
——摘编自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主编《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光荣革命”使用的“另一种手段”。它怎样把英国“引进了现代社会”?
(2)据材料二,说明普法战争对法国政体的演进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行政部门权力微弱”的表现。
1.(2017年江苏卷)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3.(2018年江苏卷)美国最高法院建立于1790年,它在政治体制的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为了制止危机,此时的国会对总统要求的立法都一一应允。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但他的改组计划在国会遭到挫折。
——摘编自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材料二 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高法院与罗斯福之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最高法院对种族隔离制的两次判决有何变化及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两次判决的不同目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运行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考点冲关】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大臣们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即遇事先在他们自己内部磋商后再报告女王,让她无可选择”可以看出内阁保持一致集体负责,内阁制初见端倪,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两项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史实,应排除。%网
2.【答案】D
【解析】根据“从而驱使他们按要求行使权利的做法一样,当代的英美政治,则是借助出版业控制民众”可知,材料说明古典政治要求民众按要求行使权利,当代的英美政治则借助出版业控制民众,抨击英美政治左右人们思想,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典政治和当代的英美政治问题,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表述太绝对,错误。
3.【答案】B
4.【答案】D
【解析】材料“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表明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无需预先征得国王同意,即可召开会议”表明英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是虚位君主,不能干预行政,说明当时英国向程序性民主迈进,排除D;材料没有体现英国缺乏对公民权利保护的信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妥协的信息,排除B;材料的主旨不是英国最终确立责任内阁制,排除C。
5.【答案】A
【解析】“一个团结的强国提出的道歉、解释和赔偿,往往被认为满意而接受”,说明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联邦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故A正确;美国独立后建立邦联政府,B错误;材料旨在强调建立“一个团结的强国”即联邦政府的重要性,C、D不符合材料主旨。
6.【答案】B
7.【答案】C
【解析】材料评价的是华盛顿领导北美人民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开创民主政治先河的史实,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美国共和体制的确立,故B、D排除。
8.【答案】B
【解析】根据“该条例授权全国政府”“但上述权力不是专有的;每个州都可以做这些事情”可以看出,这些条例的规定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特点并不是联邦至上的原则,故排除A,选B。材料主要是对全国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力作出规定,并未涉及人民主权的内容。材料虽然显示各州权力很大,但仍强调了中央政府、国会的权力,故排除C、D。.网
9.【答案】D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共和制成为国民的追求”“学校不能教封建社会历史”,故A、B排除;材料只是“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并要求学生论述”,无法体现“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从“初等学校的必修课程教科书中强调”“并要求学生论述”说明政府通过教育强化国民共和意识,故D正确。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是指1875年宪法以一票共和的方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A、B、D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为了巩固内部的和平,“一个强大的、超越社会对立之上的王权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可知,权威统治有其合理性,故本题选C项;A项中“各阶层的拥护”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与材料无关;D项“消除”太绝对。
12.【答案】
(1)手段:不流血的政变。
措施: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影响:普法战争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第三共和国建立;加剧了君主派之间的矛盾,使共和势力有所增强,有利于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表现:总统任命内阁必须经众议院同意,内阁要对议会负责。
【直通高考】
1.【答案】C
【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所述亚当斯将皮克林免职是行使总统根据宪法享有的权力,不能反映联邦政府行政权力的加强,排除A项;根据宪法,总统有权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包括内阁成员,内阁是总统的下属和辅助机构,权限明确,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皮克林是其他党派,也未反映出其是因党派之争导致被免职,排除D项。
【名师点睛】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掌握行政大权,与国会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约。美国宪法没有规定内阁的必然存在,但从政治实践来看,总统领导内阁,人员任命由总统决定;内阁只对总统负责,无需对国会负责,因为总统根据宪法规定是政府首脑。总统掌握行政权,作为总统下属机构的内阁,其成员由总统决定去留是总统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的表现。
3.【答案】(1)矛盾: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冲突)。
背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政策(行政权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
(2)变化:由肯定变为否定(由合法变为违法)。
原因:黑人力量(平等意识)的增强;黑人争取权利的斗争;法官不再固守传统。
目的:第一次:维护种族主义者利益;第二次:缓和种族矛盾。@网
(3)作用: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有时也有碍民主公正。
【解析】第(1)问,“矛盾”依据材料一信息“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罗斯福决定改组最高法院,用增加法官人数的办法将支持他的人安排进最高法院”概括得出最高法院否定新政的部分法令;罗斯福对最高法院的判决不满。“背景”,依据材料一信息“经济危机为罗斯福扩充总统权力扫清了障碍。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危机的爆发、总统权力过度扩张、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等角度分析。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完善分权与制衡的机制、促进社会稳定以及阻碍民主公正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