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哲学中的物质
①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意识的物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①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②运动的普遍性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③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c.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
d.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
(2)相对静止的含义和特点
①含义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和联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1)规律是一种联系,也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但是并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事物的联系有现象联系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联系。规律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无法直接感知。如种瓜得瓜是现象,背后隐藏的遗传才是规律。
(3)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只有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联系,才能成为规律。
(4)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是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易逝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
a.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二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
b.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
规律的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客观的。
②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规律对于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时人们往往能更深刻地感觉到规律的存在和它的作用。
(4)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①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规律的必要条件。
!易错提示
区分规律与现象
(1)规律比现象更深刻,现象比规律丰富。规律体现的是事物本质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现象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觉到的,而规律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2)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规律和现象统一在同一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并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客观存在的规律。
考向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 | 自然科学物质概念 | |
区别 | ①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
②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
①只涉及物质世界中自然界的一部分物质形态的具体特性
②随着实践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结构和属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
联系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以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没有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提供的科学事实,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不断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正确性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为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
【典例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①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
②是对物质现象共性的反映
③是物质世界万事万物的总和
④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考向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志只能影响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
(1)从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2)从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来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3)从人类社会的本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典例2】由于非洲相继出土了被认为是最早的人类遗骸化石,人类“走出非洲”说一度占了上风。最近几年,亚洲和欧洲考古所发现的人类化石的年代并不晚于在非洲发现的那些化石。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
B.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
D.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D
考向三 世界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如图所示:
(2)关于世界的物质性还有以下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 ⑥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3)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典例3】造林绿化被视为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首要手段,因此受到高度重视并得以快速推进。然而,有的地方为了追求美观,将适宜本地栽种的乡土树种视为上不了台面的“土豹子”,却热衷于调运跨纬度且价格高的“洋树种”。这种做法
①旨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②违背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性
③有利于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
④是主观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的表现
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考向四 在运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
原理 | 理解 | 强调 | 误区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 任何事物的具体形态都离不开一定的运动,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 |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
【提示】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
①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它揭示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如可知性、无限性而言的。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唯一特性。
【典例4】“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这一论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
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
【答案】A
考向五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 静止 | ||
区别 | 含义 |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
特点 |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 |
联系 | ①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
【典例5】“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
C.运动是有规律的 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答案】A
【解析】这首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A。
考向六 正确理解规律
(1)图解规律的概念
(2)理解规律要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 | ①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不等同于具体规律;
②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
规律和现象 | ①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②现象浮于事物表面,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 ③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的背后也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现象 |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 ①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它体现着一种“必定如此”的趋势;
②有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如此不可的,而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这种偶然联系就不是规律 |
规律和联系 |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③规律是一种联系,但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才是规律 |
【提示】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法律都不是规律,它们都是主观的,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本身。
【典例6】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600棵树木。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林木、破坏环境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动,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题中材料告诉我们
A.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规律必受惩罚
【答案】D
考向七 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
物质 | 运动 | 规律 | |
区别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
联系 |
①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就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③要在物质的运动中把握规律,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④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
【典例7】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早归,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诗中蕴含的哲理有
①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②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③自然界的变化有其固有规律
④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所不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1.2018年8月8日,我国进行暗物质探测的“熊猫计划”项目,在高达54吨/天的国际最大曝光量下,到了暗物质与核子的碰撞截面小于6×10—47平方厘米的限制,再次刷新了对暗物质粒子性质限制的世界纪录。这里所说的“暗物质”
①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产物
②是能被人类所认识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一
③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④是不同与哲学“物质”的另一种客观存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很多时候,我们在做别人思想工作时常常要说“不忘本来”,“本来”在哲学上属于“客观存在”范畴,是指事物及其产生,发展的本源、来源和背景。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意识具有第一性
②社会存在具有客观性
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物质和意识都可以是世界的本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8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会议强调,要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从中可以看出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一种显著的变化,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③意在发挥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④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出无极(无)生太极(有)。太极东则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本源与无极,无极是宇宙生成的根本。这一观点
①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③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方向
④看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美国的旅行者2号四十年前拜访了木星,它发回的照片显示:木星表面主要由氢及氦组成,及小量的甲烷、氨、水蒸气和其他合成物。而中央则是一个由硅酸盐岩石和铁组成的核。木星上颜色多姿多彩的云层,显示了木星大气层里变幻莫测的天气。这有力地证明了
A.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B.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物质结构
C.物质依赖于人的意识
D.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变、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我国生物领域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中科院重离子束治癌技术即将进入临床治疗,云南大学人类遗传学研究中心发现三个疾病相关基因,华中农大转基因棉通过鉴定,河北省也有了首家植物分子育种中心。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具有普遍性
B.在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C.规律是不稳定的联系
D.人们可以创造规律
8.“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地方又不在同一地方,这一命题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绝对性,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C.夸大了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9.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这是基于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B.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人对自然的征服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D.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
10.从文化传统上说,老字号努力延续“本源”,维护其“正宗”风貌,力求产品永远保持醇厚风格。这些都是老字号守正中不能改变的。但老字号势必要学会“变”,用创新、竞争契合社会发展。对老字号的上述分析
①属于承认运动而否定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
②反映了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说明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2016·上海政治)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2.(2015·广东文综)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需要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5·江苏政治)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2015·海南政治)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①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
②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
③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